中学生论文 95% 来自中国,深圳中学排第一
2024 年至今(7 月 20 日),国际知名学术出版商 Elsevier 发表的论文中,有 77 篇包含了来自于中学(secondary school)的作者(检索策略见 [1])。其中,74 篇来自中国的中学,3 篇来自美国的中学。
在上述 74 篇包含中国中学作者的论文中,8 篇与儿童教育,成长,以及健康有关。5GH 团队认为,这 8 篇文章很可能来自中学的教师或者职员。其余 66 篇没法通过论文的内容(所属学科)判断这些论文来自于中学教师(含职员)还是中国学生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这 66 篇论文中,相当一部分是关于材料,细胞生物学等内容,而与学生/儿童的发育成长,以及教育并不相关,更可能是因为中学生参与科技实践活动后,而在活动成果的论文中署名。
然而,这种署名遭受了激烈的争议。公众认为,中学生限于有限的知识,以及有限的参与时间(平时巨大的学习压力会占据中学生大量的时间,而留给他们参与科技实践的时间空余并不多),对这些科研成果的贡献非常微小,不足以构成共同署名的资格。
此外,有些中学生发表的文章被指出是因为家庭或者熟人关系而获得。例如,就职于中山大学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宋尔卫,他的儿子宋时键在中学时期发表的论文,被公众指出可能与他的父亲(宋尔卫)有关,由此引发了对其团队的强烈质疑。
学术社区以及广大公众对科研论文的不恰当署名关注已久,但包括 Elsevier 在内的国际出版商却迟迟未能为此构建强有力的措施。
5GH 团队在报告 [1] 中指出,这一项分析并不是一次断层(cross-sectional)研究,目前还难于评估中国中学生参与学术论文发表的规模,团队希望引起学术社区更多的关注这个话题。
虽然每年发表学术论文的中学生并不多,但 5GH 团队发现,在上述 66 篇论文中,多篇有来自于深圳中学的作者参与,使得深圳中学成为上述论文中发文最多的中学,显示着中国中学生参与科研和新知识构建的新趋势。但对于这种趋势的解读,可能有待于更进一步的研究。
Referenc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