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求和饶毅老师对话:打击学术不端,首都医科大学是否愿意先行一步?
近日,饶毅老师在其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[1],指出了我国监管当局在打击学术不端制度建设上的缺乏作为,以及各研究机构对自身问题的纵容。5GH 团队对此深以为然。在推动顶端制度建设困难重重的当前,我们确实需要致力于学术环境治理的研究机构通过自身的改革,自下而上的开辟一片新的天地。那么,首都医科大学是否愿意先行一步?
根据 Retraction Watch 的数据显示,自 2000 年,首都医科大学参与署名的论文中,已有 180 篇(扣除作者主动撤稿的部分)因为学术不端被撤稿,并且在近年呈上升的趋势。发表于 2023 年的论文被撤稿数量的大幅下降,可能因为目前离发表时间较短,部分论文的问题尚未被发现,因为大多论文的学术不端现象都是在发表若干年后才被发现。
值得注意的是,首都医科大学学术不端事件在 2021 年后依然猖獗。该年年初,国家卫健委,科技部,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《医学科研诚信和相关行为规范》,却没有有效抑制学术不端事件的发生。根据统计,首都医科大学在 2022 年发表的论文中,35 篇因为学术不端被撤稿(是历年来数字最高的一年),其中 30 篇涉及“系统性操纵论文发表过程”,包括但不限于:投稿于不相关的期刊/期刊特刊,虚假/人为操纵的同行评议等。这些都是预示着论文工厂的广泛参与,而如此大规模的参与论文工厂,在头部机构中是相对少见的。
由于缺乏公开的信息来源,我们目前没法了解涉事的作者受到了何种处罚。按照以往的惯例,可能包括一定年限的评优限制,一定年限的基金申请限制,一定年限的招生限制。但请记住一点,大部分的学术不端都是在事件发生后几年才被发现,这些论文大都已经被用于绩效考核,学位申请,基金申请等用途。如果没有伤筋动骨的处罚,何以安抚当年竞争中的失败者?毕竟,你一定年限后可以从头再来,别人可能永远失去了机会。
首都医科大学是否是学术不端最严重的医科大学?并不是的。但致力于学术环境的治理,无需等到自己是最糟糕的一名。那么,是不是对饶老师的“道德绑架”?也许是。不过,如果道德绑架能换来制度性的突破,何尝不值得一试?鉴于饶毅老师对国内学术环境的深刻观察,我们希望他和他的首都医科大学能以此为契机,走出先行的一步。
Reference
[1] 美国如何遏制造假使之没有规模化?